共计 1219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上海天后宫
|
上海天后宫:
- 历史起源 :
- 上海天后宫最早可追溯至南宋,当时称为顺济庙,奉祀海神妈祖。妈祖信仰由最初沿海一带祈求出海平安的民间神祇,逐渐演变并得到官方认可。
- 1879 年,清末外交家、曾任直隶总督的左都御史崇厚奉命出使俄国,奏请“于上海地方重建天后宫,并建出使大臣公所”。经总理衙门与两江总督的批准,在河南路桥北堍处兴建出使行辕,同时高规格重建上海天后宫。1884 年,二者相继竣工。
- 建筑格局 :
- 初建成的天后宫占地 4 亩,呈中轴对称的格局,由南向北进入,内部分别有头门戏楼、看楼、钟亭、鼓亭、大殿、寝宫楼,院中置有香炉。
- 如今异地复建后的天后宫,修复了门楼、戏台和东西看楼,形成相对完整的四合院落,并将原大殿的位置作为遗址展示。其大门平面呈“八”字型,围合出内向型广场,呈现古代官式建筑的特征。大门立面大面积采用砖细,用青灰色的方砖呈 45 度菱形铺砌,檐下有精美的砖雕,斗拱为仿木结构。
- 特色 :
- 建筑风格特色 :整体风貌既有很深的官式建筑烙印,又带有地方匠人施工的影响。比如建筑的砖雕工艺精湛,从大门到屋檐下的砖雕面,雕有树木、花草、动物等图案,连续拼成生动的画面。戏台的穹顶是一个巨大的圆形木制藻井,由 16 个螺旋形的花板一层一层挑上去构建,全部采用中国传统的榫卯和斗拱技艺,不用钉子,结构特殊、造型复杂,体现了当年匠人的高超技艺。
- 文化特色 :作为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、形制最全、规格最高的妈祖庙,是上海民间风俗、社会、文化、生活的见证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地标,承载着丰富的妈祖文化和上海的历史记忆。
- 宗教地位 :
- 天后宫主要奉祀海神妈祖,在上海的宗教信仰中具有独特的地位。在过去,它是上海地区妈祖信仰的重要场所,人们在此祈求出海平安、风调雨顺等。在上海开埠之前,妈祖信仰就已由福建人带入上海,随着时间的推移,其影响力不断扩大,成为上海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- 文化活动 :
- 在过去,每逢妈祖诞辰等重要节日,天后宫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,信众们纷纷前来烧香祈福、礼拜妈祖。如今,经过修缮后,这里也会举办一些文化展览、传统技艺展示等活动,比如在周边的商业综合体内可能会有与天后宫文化相关的主题展览,向人们展示天后宫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工艺。
- 保护情况 :
- 天后宫曾多次经历毁坏与重建。2006 年,为配合地铁建设,残余的天后宫建筑被拆除,仅存的大门、戏台、西看楼被实行落架保护,木构件等被保留下来,并进行了测绘、打包、存放、拍照记录等工作。
- 2019 年,天后宫保护工程正式启动,异地修复了天后宫门楼、戏台和东西看楼。整个修复工程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,秉持传统工艺的延续和传承,运用原香山帮非遗的营造技艺,复原了清代精美的门楼砖雕与各色斗拱。修复后的天后宫成为保留上海城市记忆的地标。
- 历史名人对其的评价 :目前尚未找到明确的、广为人知的历史名人对上海天后宫的专门评价记载。但从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来看,李鸿章等历史人物曾在出使欧美诸国前在此上香祈求平安,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天后宫在当时的重要性。
正文完
使用官方微信公众号体验更多功能